|
||||||||||||
牛玉琴:用汗水浇灌“绿色希望”发表时间:2022-04-27 16:07:59来源: 榆林文明网牛玉琴。 年过七旬的牛玉琴仍然坚持种树。“只要活着,就要种树。”她说。 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如今已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30多年来,牛玉琴带领家人和乡亲植树造林2800万株,用辛勤汗水在这片不毛之地浇灌出了“人造绿洲”。 牛玉琴对于种树的执着,与她的生长环境不无关系。 出生在定边县一个农民家庭,牛玉琴打小就饱受风沙之苦。“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捉不全,沙压房子人移走,万恶黄沙害人苦。”这是当时人们的生活写照。 1967年,牛玉琴嫁到金鸡沙村。彼时,她家屋后就是沙漠,常常一夜风沙吹过,第二天早上连门都打不开。风沙刮走了秧苗,辛苦一年也打不下几斤粮食。风沙逼得他们搬了3次家,一直以来都处于“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 恶劣的生活环境坚定了牛玉琴与丈夫种树的决心。 为改善生存环境,摆脱贫困现状,牛玉琴和丈夫于1985年承包了金鸡沙村北边的1万亩荒沙地,并确定了“一年摆上,三年补齐,五年初见成效”的治理计划,开始了漫长的治沙造林事业。 “就是憋死骡子累死马,也要让万亩荒山绿起来。”牛玉琴下定决心要治理沙漠,让全家人过上好光景。在与丈夫商量后,牛玉琴变卖了家产,又借款购买了树苗。 然而,第二年春天,一场特大沙尘暴让她的治沙造林事业在起步阶段便遭遇挫折。牛玉琴的6000多亩林地上的8万多株树苗被吹得东倒西歪,许多苗子甚至被连根拔起。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并没有让她气馁。随后,牛玉琴索性与家人住进了离治沙点更近的地方,用人背驴驮的方式运送树苗和生活物资。她聘请30多人连续奋战20多天,栽植杨树、榆树及沙柳近10万株,使承包的1万亩荒沙地得到初步治理。 治沙造林是牛玉琴和丈夫共同的梦想。1988年,牛玉琴的丈夫因病去世,照顾一家老小和完成承包合同的重任由此全部落在了她的肩头。那时的牛玉琴骨瘦如柴,有人劝她把承包合同转卖给他人,这样她就可以尽心尽力照顾家人了。牛玉琴泪流满面,吼着说:“那是我丈夫的遗愿,我绝不会卖出一分沙地!” 纵使丈夫不幸倒在了治沙造林的征途上,坚强的牛玉琴仍未停下治沙造林的脚步。在当地那个叫作“一钵树”的大沙梁上,人们总能看到一个孤独的女人扛着铁锹的身影。 天天满脸沙、干活儿一身汗,可牛玉琴从未有过抱怨。凭着一股“拧劲儿”,30多年来,她不断扩大承包荒沙地面积,带领家人与工人植树2800万株、造林11万亩,使当年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现在的绿洲,将丈夫生前画下的造林版图扩大了近7倍。 如果说过去牛玉琴治沙造林仅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那么现在她已经有了更高追求和更长远的打算:把沙地真正建成绿色家园,让它更好地惠及后人。 多年与治沙造林打交道,让牛玉琴的眼界越来越开阔。她创办了治沙公司,带领大家走上了林农牧、种养销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并创建了牛玉琴治沙基地。后来,该基地被评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并被确定为靖边县共产党员教育基地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牛玉琴用她一生的执着与奋斗,不仅在沙漠中浇灌出“绿色希望”,也使自己收获了众多荣誉,全国三八绿化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 成名后的牛玉琴仍保持着陕北农民的本色。朴素的衣着没有变,身上的汗水没有断,牛玉琴治沙造林的步子更快了。牛玉琴常说:“荣誉意味着奉献,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奉献。”在她看来,荣誉鞭策自己不停地往前走,一天也不能停下,一步也不敢落下。 她的示范带动,让人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也使更多人投身到治沙造林事业中。如今,儿子张立强接过了母亲牛玉琴治沙造林事业的接力棒,正带领当地百姓为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努力着。 “他是学林业的,治沙方法比我先进多了。现在是,理论上儿子指挥我,实践中我指挥儿子。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这项事业做好。”牛玉琴自豪地说。 |
Copyright 2015 www.ylx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615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榆林小记者 主办 联系电话:0912-3280038 电子邮箱:yl-xjz@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