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踏遍千山万水 风景榆阳独好发表时间:2015-10-13 17:28:53来源:成片的马铃薯花海 麻黄梁摄影写生基地 “大美榆阳”金秋赛马会 “大美榆阳”沙漠汽车越野赛 “大美榆阳”大漠游泳邀请赛 苍凉古朴建安堡 青云寺 乐沙戏水红石桥 红石峡瀑布 “现在度假,游山玩水不用去远处,区内的景点足以让人心旷神怡。古塔杏树文化游、麻黄梁摄影写生基地、红石桥乐沙戏水、花园沟赏牡丹、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红色教育基地……”榆林城区居民李红对榆阳区的景点如数家珍。 近年来,榆阳区依托榆林市百万人口中心城市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抓住消费升级和榆林外向型旅游经济发展机遇,把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作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提升经济综合实力的战略选择,全力打造东沙生态公园、麻黄梁艺术写生基地、杏树文化旅游线路等一批文化旅游产业,在彰显榆阳兼容并蓄文化底蕴的同时,赢得区内外游客的称赞。如今,以煤炭等地下资源富集的榆阳区正在向以文化引领的美丽榆阳悄然转变。 新常态下新作为 ——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跑出“加速度” 去年以来,榆林城区及周边居民在节假日期间,选择前往红石桥体验乐沙戏水一日游,感受回归原生态生活乐趣的市民与日俱增。该景区位于榆林城西约60多公里的红石桥乡,丹霞地貌、大漠风光、沙漠驼铃等20多个体验项目吸引着大量游客,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吸引周边地区逾万人次前往。 相比乐沙戏水红石桥的原生态游,榆阳杏树文化休闲游已然成为榆阳文化产业发展含金量十足的金字招牌和响亮的文化旅游名片——2014年,榆阳杏花因其地域特色显著,农耕文明悠久,产业规模宏大,生态环境优美,获农业部公布的“中国美丽田园”美誉。 “文化产业发展是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支撑,是适应经济新常态、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选择,是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现实途径,更是积淀榆阳文化底蕴、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要重点打造一批独具文化地域特色的乡镇和文化旅游名村,以点带面、典型示范,叫响榆阳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推动全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榆阳区委书记苗丰说。 为了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榆阳区以率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突破,带动三产经济加速升级,及时出台了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按照“园区示范、景区支撑、产业融合、产品创新”思路,加快建设芹河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王圪堵水利旅游风景区、青云山旅游景区、麻黄梁写生基地、花园沟景区、罗兀城遗址、张季鸾公园、邓宝珊故居等重点文化项目;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演艺影视、民间工艺、体育健身、广告会展、休闲娱乐等文化产业项目;实施生态文化旅游提质工程,打造园林化精品景观,着力筹办春秋两季“大美榆阳·杏树文化旅游月”活动;利用旅行社平台,精心设计精品旅游线路,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开辟产业园区、工业文化、古村落古民居等新的旅游空间。 宏伟的蓝图离不开优惠的政策积极扶持。为此,榆阳区出台了多项利好政策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2014年,榆阳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更加清晰,明确了制定一个产业规划,落实一批重点项目,建好一个文化园区,培育一批文化企业,开辟一批旅游线路,配套一批优惠政策,培养一批文化人才,创作一批文艺精品,搞好一批文化活动的“九个一”重点任务。今年年初,榆阳区专门出台2015年区委2号文件——《关于加快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细化了文化旅游、民间工艺、休闲娱乐、广告会展、演艺影视、体育健身“六大主导业态”,启动了市场主体培育、重点项目带动、基础设施提升、文化产品开发、文化活动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六项重点工程”。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文化产业扶持专项资金,支持区内文化企业发展、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和文化产品研发推广;每年安排500万元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和群众文体活动开展。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等配套改革方案。同时,榆阳区紧锣密鼓筹划自己的文化旅游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化运作,引导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科学健康的发展。 一树开出几样花 ——构建多种文化旅游业态 “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文化与多年来的生态建设成果交相辉映,形成了榆阳区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品位高、存量大、种类多、积淀厚,具有巨大的发展优势。”榆阳区区长贺利贵说。 榆阳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万里长城横亘东西,游牧文明、中原文明千古融汇,春秋时始置上郡,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区域内,雄浑壮美的镇北台威震八方,匠心独运的六楼骑街古色古香,闻名遐迩的榆阳八景魅力无穷,穿城而过的榆溪河美不胜收,共同形成了一幅长城边塞、大漠绿洲的壮美画卷。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相互包容的人文底蕴;在长期的南治土、北治沙生态建设和陕北能化基地大开发中,又开辟了农业文化、生态文化、工业文化、城市文化的崭新空间。可以说,榆阳区是一个既富有历史沧桑感、厚重感,又充满现代活力和包容性、成长性的文化大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竭的潜力。 近年来,榆阳区着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大力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快完成青云寺、黑龙潭、罗兀城遗址等文物保护修缮工程。 从榆林城区出发,向东行驶约6公里后,一座绿树环绕、楼台殿阁此起彼伏的仿古建筑群映入眼帘,该建筑整体布局精巧,以南北为轴线东西对称,堪称“榆溪胜境”,这便是闻名遐迩的青云寺。青云寺始建于明代,位于榆阳区东南方向的青云山上,是合道、佛教于一体的寺观。 位于榆林城南60公里处的黑龙潭为三A级景区,始建明正德年间,景区庙北30米山崖处有一卵形泉口,俗称“海眼”,终年泉水涓涓,如蛟龙吐珠,被誉为榆林八景之一。每年农历六月十三,黑龙潭举办盛大的传统庙会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往观光。一大批文物古迹的保护开发,为榆阳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厚坚实的基础。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充分发掘红色旅游资源和弘扬红色文化是榆阳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内容。榆阳区以开发中共榆林县委“一大”会议旧址为突破口,启动实施了邓宝珊将军纪念馆和邓友梅烈士墓修复保护工作,回迁了报界宗师张季鸾墓园。一个个见证引领时代潮流精神的历史遗址重放光芒。 上世纪70年代,榆林县(榆阳区)涌现出来一个叫“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先进治沙造林集体。40年来,出入连队的近300名姑娘在补浪河乡一个叫大水湾的地方,挥洒青春、挥洒汗水,战天斗地、无怨无悔,书写出一段大漠变绿洲的时代传奇,谱写了一曲激情奉献、青春无悔的华丽篇章,孕育出属于一个时代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乐观向上、无私奉献、持之以恒、创新进取的治沙连精神!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已经成为榆阳区新时期党员干部党性教育阵地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文化教育基地。 以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治沙精神为引领,榆阳区统筹推进治沙造林与生态养殖、观光旅游等多种产业的发展,建成了集学习教育、体验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基地。 一石激起千层浪 ——打造西北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中国西部是世界文化的屋脊,西部文化的根在陕西。作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层面上的一个点,榆阳文化产业发展正当时。”在不久前召开的榆阳区首届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上,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震讲道。他从历史地位、存在价值等方面对西部文化进行全面阐释,并结合榆阳区实际,指出要抓住历史和政策机遇,科学认识文化资源,理性分析自身主流文化,增强自身文化的自信与自省,深入了解市场行情,加快榆阳文化产业开发。 如今,一年一度的榆阳杏花游已经成为众多游客不容错过的“视觉盛宴”。从2011年举办首届杏树红叶文化节到2012年的杏树赏花文化周,到2014年的杏树文化旅游月,再到今年的杏树文化旅游系列活动,一路走来,不仅吸引本地和周边市县数十万的游客参与其中,而且经过5年的磨砺,为举办文化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榆阳区充满信心全力打造西北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榆阳杏树文化旅游系列活动从最初的杏树红叶文化周发展到持续全年的系列“狂欢”:4月的赏花游、沙漠越野赛、陕北说书、羊文化系列活动;5月的广场舞大赛、青云山旅游景区文化旅游观光周、徒步越野赛;6月的全民健身周、非遗文化实物展、垂钓比赛、农民艺术节;7月的鲜食杏采摘周、镇川足球邀请赛、大漠游泳邀请赛;8月的榆林小曲展演、马铃薯赏花游;9月的汽车博览会、汽车越野赛;10月的金秋赛马会、大美榆阳摄影书画展、红叶染南山等,一系列的活动将推动榆阳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升温。 王圪堵水利风景区是榆阳区正在打造的以王圪堵水库沙漠、河流资源为核心,辐射全市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最大沙漠和水库相结合的旅游景区。该景区已成功举办3次沙漠汽车越野赛,吸引全国10多个省区的越野爱好者前来竞技角逐,更吸引众多游客慕名前来。来榆林观看沙漠汽车越野赛的河南洛阳人甘德明说:“这次到榆林来观看沙漠汽车越野赛,领略了榆林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还有美味小吃,美丽的榆阳让人流连忘返。” 同时,榆阳区坚持立足基层、立足常态,创新开放型的文化惠民模式,依托村组社区文化阵地搭建“百姓大舞台”,成功举办了农民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活动展演、陕北农民歌手大擂台等一大批活动,深受群众欢迎。 榆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万波介绍,正在建设的榆阳文化创意产业园,立足榆阳优势特色产业,以边塞文化、古城文化、陕北民间艺术积淀为底蕴,彰显历史文化特色,积极引入龙头企业,推动文化创意、影视服务、数字动漫、文化会展、文体休闲娱乐、文化产品流通、文化产品制造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努力将园区打造成为边塞文化中心、陕北民间艺术基地。通过组建成立榆阳区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公司,引入PPP合作机制,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项目、促进文化企业规范发展,培育“专精特新”、富有活力的小微文化企业集群。注重地方特色产品和文化旅游商品的创意研发,包装推广了陕北剪纸、“榆阳礼物”等民间工艺品和小杂粮、大扁杏、羊毛防寒服等特色产品,搭建起“陕北优选”电商平台,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地方品牌。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如火如荼的文化旅游产业不仅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榆阳的品牌形象注入新的魅力。纯朴好客的榆阳人正在以饱满的热情欢迎八方游客,每一处文化古迹,每一次饕餮盛宴,都将给你留下深刻而美好的记忆。(陕西日报) |
Copyright 2015 www.ylx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615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榆林小记者 主办 联系电话:0912-3280038 电子邮箱:yl-xjz@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