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榆林:胸怀“国之大者” 治沙精神代代传发表时间:2023-06-09 13:31:31来源:榆林文明网塞上森林城 70多年来,榆林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1.62%的荒漠化逆转速率不断缩小毛乌素沙地,将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贡献了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榆林智慧和方案—— 最是陕北春好处,家家户户植绿忙。当湿润的春风徐徐吹来,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陕西最北部的榆林市,人们不约而同开始了一场追求绿色、播种绿色的自觉行动。 干部群众挥锨铲土,植树浇水,高大的“沙漠之星”樟子松扎根在大漠之中,一片片新绿拔地而起;在老师、家长的帮助下,学生、幼儿悉心种下一棵棵幼苗,师生林、亲子林、爱心林寄托着美好祝愿;乡亲们都是行家里手,绿化家园辛勤劳动,房前屋后杨柳成荫、鲜花盛开…… 曾经,作家老舍笔下“荒沙在北,荒丘在南,令人胆战心寒”的榆林城,如今绿树掩映河滩,绿草锁住流沙,2360万亩葱郁的林海将毛乌素沙地拥在怀中,将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率先成为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绿色成为榆林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七十多载治沙造林伟大实践为中国荒漠化防治贡献了榆林智慧和榆林方案,创造出属于中国乃至世界的绿色奇迹。 改天换地战荒沙 翻开一页页地方志,70多年前的榆林从春到冬一派狂风席卷沙尘的景象,北部黄沙滚滚,南区尘土飞扬。 沙漠中的高速公路 榆林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前近百年间,流沙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沙区6个城镇412个村庄被风沙侵袭压埋。沙进人退,榆林城曾被迫3次南迁。建国初,全市仅残存60万亩天然林,林木覆盖率0.9%,是全国风沙危害、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榆林市掀起“北治沙、南治土”造林运动,经历了试验摸索阶段、集体大规模治理阶段、改革开放转型阶段、生态建设快速发展阶段,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探索出植治、水治、风治相结合,乔灌草相搭配的科学造林模式,总结出引水拉沙、引洪漫地、搭设沙障、前挡后拉、樟子松六位一体等技术措施,樟子松在大漠安家,结束了治沙造林无常绿乔木的历史。榆林市应用推广滴灌节水造林、带土球栽植、营养钵育苗等实用技术,提高了造林成活率,樟子松嫁接红松科研项目,将红松的生长区域向南推移了2个纬度。尊重科学规律、勇于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林茂、粮丰、民富的良性循环之路。 1996年,原国家林业部提出“东学赤峰,西学榆林”的治沙思路,以典型样本全面指导中国的荒漠化治理。2005年,原国家林业局将榆林市列入全国两个跨区域防沙治沙示范区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全市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360万亩,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9%提高到36%,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的成片林165块,建成了总长1500公里的长城、北缘、环山、灵榆4条大型防护林带。黄土丘陵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平方公里,年入黄泥沙量由5.13亿吨减少到2.12亿吨。全市已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积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93.24%,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了固定或半固定,沙区植被平均覆盖度达到60%。2019年,榆林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21年再次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确定为“全国防治治沙综合示范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飞跃,创造了世界治沙奇迹。 接续奋斗造绿洲 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京举行。作为榆林治沙造林事业的模范代表,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40余年的石光银获此殊荣。 黄土高原 熟悉石光银的人,都知道他常说一句话——“我这辈子就干一件事,治住沙子。”从小饱受风沙之苦,搬过9次家,苦难的经历让石光银立下了“治住沙子”的宏愿。 不只是石光银,榆林人民亦是如此。新中国成立以来,榆林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历届党委、政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坚持“班子换事不换、一任接着一任干”,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披荆斩棘、酣战沙漠、治沙造林,涌现出无数“沙书记”和“林县长”。榆林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苏振云徒步横穿毛乌素沙地,规划出治沙蓝图;杨增占纵身踊入榆东渠,开创了沙漠运河;朱序弼视草木为金银、视金银为草木,引进培育林草品种1500多个;漆建忠追风逐沙十余载记录数据10万个,奠定了榆林飞播造林基础。广大群众带着炒面和洋芋,背着锅灶,在风沙弥漫的荒野里,一直干到星星出来才回家。全国治沙英雄牛玉琴的丈夫倒在造林工地上,牛玉琴毅然从痛苦中站起,硬是将“一棵树”扩展到2700万棵,染绿荒漠11万亩。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生命不止、治沙不息,唯一的儿子在拉运苗木中不幸遇难后,他说:“儿子没有了,还有孙子。一代接一代,治沙事业永远不会断。” 为了生存和发展,榆林人民用心血、汗水甚至生命,在毛乌素沙地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绿色屏障,演绎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动人乐章。中国治沙史上的治沙英雄,有一大批出自榆林。从上世纪的惠中权、李守林、石光银、牛玉琴、漆建忠、朱序弼、王志兰、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到新世纪的杜芳秀、张应龙、李增泉等,他们塑造了“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榆林治沙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榆林人续写绿色传奇。 新世纪以来,榆林“三个百树”义务植树活动建成植树基地300多个,典型示范区50多个,完成植树3.4亿株,参与劳力达到4650多万人次。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创新义务植树形式,开展“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141家在榆企业积极履行生态建设社会责任,投资逾12亿元,种植林木86.3万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榆林林业展览馆成为学习和实践生态建设的“平台”,以女子民兵治沙连、石光银、牛玉琴、张应龙为原型的影视作品《大漠巾帼情》《大漠雄心》《一棵树》《五月花开》和《大漠红柳》等剧目成为彰显榆林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产品,榆林治沙造林精神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昔日的“沙漠之城”正昂首阔步走向“绿色之城”。 “深绿”愿景渐成真 为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榆林市科学推进国土绿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动榆林由“浅绿”向“深绿”转变。 2019年,榆林市出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开启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主抓的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强有力推进生态建设,市县财政每年投资近10亿元,确保造林绿化热潮始终不减。2020年,市委、市政府启动“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新造林及低效林提升改造50万亩,巩固提高现有绿化成果,在主城区外围建成百万亩森林。2021年实施国土绿化行动,扩大“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实施范围至全市。2022年国土绿化行动重点工程纷纷上马,建成生态振兴示范点20个、森林村庄50个、美丽乡村50个。2023年,围绕“东西南北中”五大空间,全力实施“十大工程”,全市计划营造林及种草131.92万亩,环城绿网全面铺开,由“浅绿”向“深绿”加速挺进。 毛乌素沙地里的林海 不负青山得金山。如今,置身榆林大地,群山身披绿装,河流碧波荡漾、街巷翠绿掩映、乡村林木葱茏、人民自信豪迈。曾受风沙危害的150万亩农田,由过去“三翻五种,十年九不收”的贫瘠之地,变成了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形成了以防护林为屏障,节水灌溉农业为基础,粮、油、肉、奶为主导产品的绿洲现代农业新格局,榆林已经成为陕西省马铃薯第一大市、“陕西新粮仓”和全国非牧区养羊第一大市。全市建成了16个城郊森林、生态公园和6个自然保护区,呈现出天蓝、地绿、山青、水美的新面貌,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全市各类经济林面积达到400多万亩,初步架构起红枣、“两杏”、核桃、山地苹果等独具特色的经济林果产业主框架,形成红、黄、绿各色相融的经济林果产业新形态,实现了林茂、粮丰、牧发、经繁,为加快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生态屏障,实现了从“生命禁区”到“塞上绿洲”的逆转。 芦河湿地 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变化,榆林人民治沙造林的脚步从未停下。如今,榆林市紧盯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目标,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聚焦“东西南北中”五大生态空间,按照乔灌草相结合、针阔叶相搭配的模式,推进十大工程建设,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加快榆林“二次绿色”革命进程,一份山水和谐、绿色发展的生态新画卷已徐徐展开。 |
Copyright 2015 www.ylx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615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榆林小记者 主办 联系电话:0912-3280038 电子邮箱:yl-xjz@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