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最新动态 小记者风采 主题活动 作品系列 校园采访 文明礼仪 志愿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打造非遗“金名片” 绽放非遗“绚丽花”——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综述

发表时间:2023-02-16 13:43:11来源:榆林日报

九曲黄河与万里长城在这里交汇,大漠风光与黄土风情在这里并存,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在这里相融。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与淳朴厚重的民风民俗,孕育出榆林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期间走进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观摩石雕、平安书、剪纸、民歌、泥塑等展示,对当地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表示肯定,强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023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喜讯频传,人心振奋。这正是榆林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缩影。近年来,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方针,全力破解非遗保护难题,不断推动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downLoad-20230215232340

以“保护”为核心,强化顶层设计

在此前的普查中,榆林共整理出有价值的非遗项目1353个,涵盖10大门类。2012年4月,原文化部正式批准在榆林、延安设立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动榆林非遗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此后,榆林坚持以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抓手,坚持科学规划,强化顶层设计,建全保护机制,先后出台一系列非遗保护与传承政策文件并建立全市非遗保护联席会议等制度,依法依规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2022年初,榆林又制定出台15条加强非遗保护工作举措,将原本纳入市级财政预算的每年200万元非遗保护专项经费增加到每年3000万元,同时要求各县市区配套经费不低于200万元,市级及以上非遗传承人在原有基础上每人每年增加1.2万元补助。十余年来,在推动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榆林已累计投入资金42.3亿元。

以“传承”为重点,践行活态传承

大力的支持迎来蓬勃的发展。

目前,榆林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项,省级、市级、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为66项、211项、56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名,省级、市级、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分别为66名、420名、1114名。全市建成市级非遗综合展馆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陕北民歌专题博物馆1个、综合性非遗展示场馆12个、非遗专题馆23个,县级以上非遗传习所、传承基地达到94个。全市12个县市区中,先后有4个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9个被命名为“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过程中,榆林认真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持续强化非遗活态传承。其间,连续举办6届陕北民歌艺术节、6届“陕北榆林过大年”系列活动、4届陕北民歌大赛、4届面花文化节和镇北台千人老腰鼓汇演。榆阳、绥德等5县区先后建成非遗小剧场,定期展演榆林小曲、陕北民歌、陕北说书等非遗项目。先后拍摄11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宣传片、12集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宣传片,录制19集陕北民歌微视频。开通“榆林非遗”抖音官方账号,整理编辑《陕北民歌大全》《陕北道情》等图书百余部。以非遗元素创排的艺术精品,累计获得国家级群星奖5个、省级群星奖20多个。组织编写非遗教材18本,先后有30余个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走进社区,累计开展活动25万场次。

对外交流方面,近年榆林、延安两地通过联合举办陕北民歌、陕北道情、陕北说书等重点非遗项目的比赛、交流,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合作机制,2022年又签订了《延安榆林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两地在文化旅游共兴、生态环境同治等18个领域开展交流合作。榆林还先后与扬州市举办了4届曲艺交流展演,与安康市举办了8场陕北陕南民歌交流展演等。2022年8月举行的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开闭幕式上,现代灯光音响技术与榆林非遗联合演绎的美轮美奂的艺术盛宴,更为盛会增添了无限精彩。

以“非遗+”为抓手,连接现代生活

刚刚过去的兔年春节,塞上大地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自2017年起,榆林精心打造了“陕北榆林过大年”文化旅游品牌,通过举办陕北秧歌展演、千人演唱陕北道情等系列活动,充分展示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无尽的文化魅力。其实,每逢重要传统节日,榆林各地都会组织开展非遗项目集中展演,“非遗+节庆”已成为常态。

“非遗+旅游”也是一大亮点。位于榆林中心城区的陕北民歌博物馆作为全国首个陕北民歌生态博物馆,馆内30多位民歌手现场演唱原生态陕北民歌,与游客形成互动,成为来榆旅游的网红打卡地。自2018年5月开馆以来,该馆累计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佳县赤牛坬村依托一座民俗博物馆和一部大型原生态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已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民俗文化旅游村,年接待游客数量突破1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数百万元,先后获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促进非遗经济发展,是榆林又一项行之有效的探索。吴堡张家山手工空心挂面产业、绥德武文石雕厂、三边巧婆姨剪纸合作社等一大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优秀团体,依托传统工艺项目激发内生动力、大力促进就业,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截至目前,绥德石雕行业从业人员已超千人,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5亿元;吴堡县现有手工空心挂面合作社、农产品公司、家庭挂面作坊525个,开设相关网店80余家,产品远销海内外,年产值突破6000万元。

当前,榆林仍在一以贯之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大批叫得响、留得下的文化品牌正与现代生产生活有机连接,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更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着“文旅力量”。

Copyright 2015 www.ylx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615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榆林小记者 主办 联系电话:0912-3280038 电子邮箱:yl-xjz@qq.com

陕公网安备 610802020001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