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最新动态 小记者风采 主题活动 作品系列 校园采访 文明礼仪 志愿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榆阳区:沐振兴春风 绘幸福画卷

发表时间:2023-02-09 13:53:56来源:榆林日报

龙头企业带动发展 

春蕾鸡蛋流水作业线 

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伙场经济”富农民

鱼河峁镇是榆阳区的一个农业大镇,去年初,该镇因地制宜推出白家沟村千亩旱作农业、鱼河峁村千亩富硒水稻、柏盖梁村千亩红葱、冯茶庄村千亩中药材、郭家湾村千亩板栗南瓜5个千亩特色农业工程,经过一年的努力,全镇谷子亩产约1200斤、水稻亩产约1300斤、红葱亩产约8000斤、南瓜亩产约1000斤、苹果第一年挂果亩产约800斤,预计盛果期亩产达3000斤,农业产业硕果累累,广大农民收获满满,成为榆阳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

2022年以来,榆阳区坚持把盘活乡村作为重要抓手,依托生态特色产业,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伙场经济、庭院经济等,不断升级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建设文明乡风,加强基层治理,全区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良好局面,广袤的田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榆阳大地徐徐铺展。

稳粮保供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去年深秋时节,红石桥乡马路湾村集中连片的玉米种植基地,玉米割台犹如一只巨型的手臂将玉米棒送入脱离滚筒;鱼河峁镇柏盖梁村,种植户刘彦丰承包的1000亩红葱种植基地,一垄垄红葱整齐划一、郁郁葱葱;陕西大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马铃薯种植基地,马铃薯收获机在田里来回穿梭,个大光滑、色泽鲜亮的马铃薯争先恐后地“跳”出地面……一幅幅画面反映出榆阳大地的丰收景象。

2022年,榆阳区把粮食播种面积纳入各乡镇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22.65万亩,超额完成市上下达任务。该区实施粮食作物单产提升工程,建成玉米增密度提单产示范区10万亩和吨粮田集成技术示范区2万亩,打造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万亩;积极应对春夏旱情,发动群众开展自救,补种蔬菜、油葵等短周期作物5.3万亩,最大限度降低群众损失;配套实施电力补强项目,增设变压器21台(套),更换和延伸导线6公里,有效缓解旱情期间电力不足问题;严厉查处农资领域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有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确保全年粮食丰产丰收;不折不扣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农业政策性保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让农民种粮有钱赚、多得利。

产业兴旺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鱼河峁镇农业大丰收,我们家种了12亩小杂粮,能产1.2万斤,收成比往年好,我特别开心。”去年秋天,在鱼河峁镇举办的旱作小杂粮开镰暨山地苹果采摘活动中,受表彰的种植大户白家沟村村民边万帮满脸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2022年,榆阳区大力实施“4+2+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发展玉米80万亩、马铃薯25万亩、大漠蔬菜8.5万亩、优质果树5万亩,新建设施蔬菜基地1350亩,打造山地苹果标准化果园4000亩,推广富硒水稻和谷子6000亩、中药材4580亩、菊芋2380亩。

同时,因地制宜探索发展伙场(庭院)经济,北部重点发展伙场大棚555个、移动式小拱棚92个,南部大力推广庭院时令性水果,配套建设小型集雨补灌设施。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项目,推动可尚颖等6家加工型企业提档升级。加快农旅融合发展,新修4条产业观摩道路,建设农产品展销长廊1座,推荐古塔田园休闲游入选2022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秋季)精品景点线路,有效推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机械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以前缺农机,干农活只能靠人力,把收好的玉米秸秆捆成捆,一捆一捆背回家,累得腰酸背痛。”60岁的巴拉素镇村民宋文华至今仍记得过去干农活的滋味。

如今,巴拉素镇逐渐出现了小型拖拉机、收割机,帮助农户开展田间作业,“机器换人”让农民种田轻松了许多。“耕、种、管、收各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大型收割机、旋耕机、插秧机等机械设备成了农田里的主角,早上还是地里长的玉米,中午就成了袋里的粮食。”宋文华感慨道。

在榆阳区,无人化、少人化的自动导航、智能农机逐渐兴起,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让农业成了有奔头的产业。去年春耕时,小纪汗镇泽玉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用上了安装北斗导航系统的拖拉机,与传统农机相比,北斗卫星导航自动驾驶拖拉机依托智能技术,保障作业质量,提高作业效率,作业后的田块接行准确、播行直,密度精确,出苗整齐,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实现了舒适化操作。

农业机械化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和基础支撑。2022年,榆阳区农业机械化立足“4+2+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形成了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作业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人才培训打造发展“主力军”

2022年4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提出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带动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榆阳区在全省先行启动实施该项目,6月7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为期一周的首期培训班,计划利用3年时间,培育100名“头雁”。

鱼河镇鱼河村的常四娃、常成父子就是首批参加培训的“头雁”,他们是有名的种粮“父子兵”,通过规模化种植富硒水稻、试点稻田养蟹,形成了现代化种养销全产业链发展,成为全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典型样板,入选第一批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

“在我们两代人的接续‘稻路’中,从‘体力活’到‘技术活’,从收成‘看天’到增收‘靠技’,从会种田到‘慧’种田,不仅创建了品牌,还建成了陕北规模最大、日产水稻50吨的精米加工厂。”常成说,下一步,他们准备通过直播带货拓宽销售渠道,让鱼河大米销得更旺、走得更远。

2022年,榆阳区全面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增效,组织申报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家、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6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8家。大力培育农村实用人才,通过网络课堂、集中培训、实践教学等方式,培训高素质农民500人、致富带头人312人,推荐50人参加“头雁计划”培训,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伙场经济”成增收致富“新阵地”

2021年,孟家湾乡率先在恍惚兔村试行打造“伙场经济”新模式,让农户房前屋后的“方寸地”变成增收致富的“新阵地”,虽然是房前屋后的一亩三分地,但发展起来一点也不含糊。

大圪堵村通过伙场整合建起了养殖场,由村民自主养殖,养殖户王文华深有感触:“以前养牛就在自家屋旁简单搭个圈,地方小。现在养殖场规模大,有近百头牛,一头牛净利润约3000元。”

“伙场”是榆阳区北部风沙草滩区农户对房前屋后空闲地的俗称,伙场看似不大,却是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的堵点、乡村治理的焦点、邻里关系的堵点。为了将这些“弱点”变成“亮点”,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加快培育集体经济,为村民开拓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榆阳区积极挖掘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创新发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伙场、庭院经济发展之路。

2022年,榆阳区整合投入1亿元,统筹推进省级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区、乡、村三级联动创建,组团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在北部风沙草滩区大力发展“伙场经济”,在南部山区推广“庭院经济”,通过把伙场、庭院与美丽乡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按照“小规模、大群体,小成本、大收入”的思路,有效利用“半劳力”“弱劳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同时,留住绿水青山和乡愁,传承良好家风和文明,全力将“方寸地”建成增收致富、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Copyright 2015 www.ylx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615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榆林小记者 主办 联系电话:0912-3280038 电子邮箱:yl-xjz@qq.com

陕公网安备 610802020001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