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最新动态 小记者风采 主题活动 作品系列 校园采访 文明礼仪 志愿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榆林:那些以“兔”为名的榆阳地名

发表时间:2023-02-07 10:16:05来源: 榆林网

苗睿全

玉兔迎春至,神州报喜来。今年是农历癸卯兔年,在十二生肖传统文化当中,它活泼可爱的形象一直深受国人喜爱,寓意着多子多福、幸福美好,同时它还广泛存在于我们耳熟能详的地名当中。翻开地图你就会吃惊地发现,榆阳大地上的“兔”地名“繁殖”得竟是如此之多!

■小壕兔乡——

小壕兔:蒙古语称“巴汗壕兔”,“巴汗”汉译为“小”,意为较小的有好水草地。清道光年间汉民居住建村。

大壕兔:蒙古语称“依肯壕兔”,“依肯”汉译为“大”,意为一块大的好水草地。此处有一大沙湾,原来水草丰美,是天然的放牧地。清道光年间汉民建村于此。

公合补兔:蒙古语“公”是深,“合”是黑色,“补兔”是水海子,意为深黑色的积水潭。因此处地势低洼,原有深积水潭。清道光年间汉民建村于此,沿用原地名为村名。

刀兔:蒙古语意为有响声的地方。此地有湖名为“刀兔海子”,蒙民游牧到此地,见四周遍生芦苇,故称其海子为“芦葫素淖尔”,意为“遍长芦苇的海子”。清道光年间汉民在此海子附近建村。

亚氏兔:又称“牙什兔”,因此处长有灌木“黑圪栏”,蒙古语意为有黑圪栏的地方。清道光年间汉民于此建村,以原地名为村名。

包兔:蒙古语意为有野猪的地方。因过去此地有野猪出没,蒙民称其为“包兔”。清道光年间汉民建村于此,以原地名为村名。

大补兔:蒙民称“伊肯补兔”,“伊肯”为“大”,意为“有较大的镇邪物处”。清咸丰年间汉民建村于此,沿用原蒙语地名为村名。

掌高兔:蒙古语意为有蒺藜草的地方。蒙民见遍地丛生蒺藜草,故称其为“掌高兔”。清道光年间汉民于此建村,以原地名为村名。

■孟家湾乡——

恍惚兔村:蒙古语意为有铃铃草的地方。因其辖境内有东、西恍惚兔村,故得名“恍惚兔”。

东恍惚兔:是孟家湾乡恍惚兔村委会驻地。命名同上,清乾隆年间汉民在此地东部建村,命名为“东恍惚兔”。

西恍惚兔:清光绪年间因原东恍惚兔村人口增多,向西移居,得名“西恍惚兔”。

纳林皋兔:蒙古语“纳林”是窄的,“皋兔”是有沟之地,即有窄沟的地方。清乾隆年间汉民在此建村。

皋兔滩:蒙古语称其为“皋兔采当”,“采当”意为“滩”,意为有壕沟的滩。清顺治年间蒙民在此游牧,后汉民在此建村。

大免兔:蒙古语意为较大的放牧骆驼地。位于孟家湾乡东偏北15公里处。此处草场较大,原是蒙民放牧骆驼的地方,蒙语称“依肯免兔”。“依肯”汉译为“大”,得今名。

小免兔:蒙古语意为较小的放牧骆驼地。此地草场较小,蒙语称“巴汗免兔”。清康熙年间汉民于此建村,沿用原蒙语地名为村名,后将“巴汗”意译为“小”,得今名。

什拉补兔:蒙古语“什拉”是黄色,“补兔”是平坦地的积水潭,意为黄色的积水潭。清乾隆年间汉民建村于此,沿用原蒙语地名为村名。

■马合镇——

补兔:蒙古语意为“有神符的地方”,因附近有镇邪神符之物得名。清道光年间汉民在此建村,沿用原蒙语地名为村名。

■小纪汗乡——

牙世兔:蒙古语意为生长黑圪栏的地方。民国初年汉民在此种地建村,以原地名为村名。

普塔兔:蒙古语意为有万年蒿的地方。清乾隆年间有张姓在此落户,以原蒙古语命名。

比利兔:今名“解放滩”。民国初年汉民在此种地建村,1949年榆林和平解放后,为纪念翻身解放,更名为“解放滩”。

■补浪河乡——

蒿老兔:蒙古语意为水草丰美有吃食地。蒿老,有餐。

打巴兔:蒙古语意为有沙岗的地方。清乾隆年间汉民在此建村。

毛盖兔:蒙古语意为有蛇的地方。清乾隆年间汉民在此建村。

腰刀兔:意为生长蘑菇的地方。此地原为蒙民放牧地。

乌兔:蒙古语意为长形之地。清嘉庆年间汉民在此建村。

讨忽兔:又名“陶忽图”,蒙古语意为像锅形的地方。清咸丰年间建村,沿用原蒙语地名为村名。

■巴拉素镇——

马家兔:蒙古语意为种麻子的地方。清乾隆年间汉民在此建村。

忽惊兔:蒙古语意为有碱的地方。清雍正年间汉民在此建村。1961年5月设忽鸡兔公社,是年8月15日改为忽惊兔。

讨忽兔:蒙古语意为像锅形的地方。清嘉庆年间汉民建村于此。

牙马兔:蒙古语意为放牧山羊的地方。今名“羊马兔”,清嘉庆年间汉民在此建村。

什巴兔:蒙古语意为泥泞的地方。清乾隆年间汉民在此建村。据《榆阳区行政区划沿革》记载,1968年马家兔大队的什巴兔村废弃。

■芹河乡——

圐圙兔:蒙古语意为有围墙栅栏圈牲畜的地方,也写作“库仑兔”。

马合兔:蒙古语称“茫罕兔”,意为有沙漠的地方。此地原为蒙民游牧地,清雍正年间建村,以原蒙语地名为村名,后称叫中讹误为“马合兔”。

■河湖名——

海流兔河:“海流”是汉民对蒙语“哈喇”的音变,本意为“黑色、褐色”,蒙古语即黑色的水。源自内蒙古乌审旗陶利乡,自红石桥乡柳卜台注入无定河,全长85公里。

刀兔海子:湖泊名,位于小壕兔乡刀兔村东南部。清中叶因湖内鱼蚌等水生繁殖较多,不时发出响声,名为“刀兔海子”,意为“有响声的海子”。

■“兔”地名的命名特点——

其一是蒙古语专名+(通名)兔的形式。这类形式组成的蒙语地名多为直接音译。“兔”是蒙古语中的后缀成分,无实意,即“有……的地方”。例如上述的恍惚兔(有铃铃草的地方)、刀兔(有响声的地方)、毛盖兔(有蛇的地方)、掌高兔(有蒺藜草的地方)、包兔(有野猪的地方)、牙世兔(有黑圪栏的地方)等。

其二是形容面积、方位的汉语语素+蒙古语地名形式。例如以面积大小命名的小壕兔乡的大壕兔和小壕兔,其中大和小即蒙古语“依肯”和“巴汗”的译写,以及以方位区分的孟家湾乡的东恍惚兔和西恍惚兔。

其三是蒙古语地名+所处地形的汉语语素形式。例如皋兔滩、海流兔河、刀兔海子,滩、河、海子均系汉语词汇,此不赘述。

个别特殊的命名方式。例如大免兔和小免兔(个别资料写作大兔兔、小兔兔,恐误。《孟家湾乡行政区域图》标识为大免兔、小免兔,且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孟家湾乡还存在“小勉兔”农业社),意思是放牧骆驼的地方。其中“兔”是蒙古语词语本身的音节,非后缀成分,不能视为通名。还有源自蒙古语又夹杂榆林方言的地名,如圐圙兔,意为有围墙或栅栏圈牲口的地方。

■“兔”地名的历史密码——

通过梳理发现,榆阳区境内的“兔”地名过去原属于蒙民的游牧地,集中分布在榆林边墙(明长城)外和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南缘的陕蒙交界地带,在今天的神木、榆阳、横山、靖边等县市区都有。这些“兔”村,正是清代原住在边墙内的汉民迫于生计,越过长城防线进入蒙地进行耕种落户的历史写照。

明末清初之际,残留在陕北的农民起义军在与清军作战中失败,部分北逃长城以外,这给清廷边防带来一定压力。同时统治者为了隔绝蒙汉往来,在清顺治时期,“设立中外疆界,于各县边墙口外直北禁留地五十里,作为中国之界”。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伊克昭盟盟长贝勒松拉普奏请康熙皇帝,表示愿与汉人合伙种地。这一请求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同意,此即汉民进入蒙地开垦之始。

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蒙古贝勒达锡拉卜坦上奏朝廷划定开垦界址,清廷指派专人来榆踏勘,“即于五十里界内,有沙者以三十里立界,无沙者以二十里立界,准令民人租种”,准令汉民出长城垦种土地。

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清廷议定“蒙古情愿招民人越界种地收租取利者,听其自便”,吸引了大批汉民北出长城,跨越康熙年间划定的界址以外开垦耕种。此举使得游牧地范围缩小,结果遭到蒙古王公贝勒的反对。

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乾隆皇帝委派尚书班第、总督庆复会同盟长来榆定议永远章程,“有于旧界外稍出二三十里,仍照旧耕种;其并未出界,仍照前办理;有出界五十里之外,将种地民人收回,五十里之内给与空间地亩耕种”。新的官方勘定界线出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汉民越过康熙线的既有土地,此后直至道光二十一年近百年时间,再未出现大规模越出乾隆线进行垦种的现象,史载“中外民人永无纷更滋扰之弊矣”。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清政府任命大臣贻谷督办伊克昭盟的垦务工作。在1905年,蒙陕交界地带的榆林县口外,先后建成伙盘村落达67处,突破了之前勘定的五十里禁留地,这也导致了新的地界(光绪线)的出现。直到民国初年,再未出现汉民大规模突破界址的现象。

从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开始,历经两百多年的发展,蒙汉双方议定的农牧界线不断西移北扩,衍生出大量的“兔”地名以及其他蒙古语地名。这些地名的存在,正是蒙汉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最直接最鲜明的历史见证。从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地名当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蒙汉移民、地名演变、边界变化等历史信息。

Copyright 2015 www.ylx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615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榆林小记者 主办 联系电话:0912-3280038 电子邮箱:yl-xjz@qq.com

陕公网安备 610802020001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