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红色绥师 涵育济济英才发表时间:2022-09-15 16:34:58来源:榆林日报绥德师范学校的前身就是创建于1923年的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简称“绥师”)。2021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绥师旧址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基础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在教育。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1923年,绥师诞生于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承载着陕北教育的希望,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在“南陈北李”的播火中,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涵育了以李子洲、王懋廷等为代表的超凡党组织建设人才 1923年春,以绥德城内雕山书院为校址,成立了绥师。1924年夏,李子洲出任绥师校长,在开学典礼上,他公开宣称自己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是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而就此职。同年11月在学校成立了陕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绥德(四师)党小组,直属中共北京区委(后称北方区委)领导。党组织在绥师创建以后,李子洲、王懋廷等在师生中积极活动,宣传革命思想,使党团组织不断壮大,先后有白明善、杜嗣尧、安子文、马明方、刘澜涛、贾拓夫、马文瑞、张达志等一大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青年投入革命,并以“四师”为中心,逐渐向周边地区发展党团员和党团组织。李子洲亲自为绥师确立了“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的办学原则,这样的办学原则,把党组织建设与革命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用革命的理论造就革命的教育,通过开展新式教育,点燃革命激情。绥师在当时就成为陕北革命活动的中心地,也是陕北共产党的策源地。陕北23个县的有志青年对绥师十分向往,争先恐后前来投考。有远自富县、洛川县、白水县的学生,更有山西汾阳的学生也转到绥师上学。在当时被人们亲切地誉为“陕北的上海大学”“陕北革命的指挥中心”。 百年红色绥师,为陕北特委的建立和地方党组织的发展造就了重要人才支撑,为陕北、陕甘边根据地的创建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坚实人才基础,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落脚陕北提供了根本人才依托,为新中国成立后培育了大批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和行业精英。 涵育了以刘志丹、谢子长等为代表的杰出革命领导人才 刘志丹和谢子长虽然不是绥师学生,但都是由绥师党组织培养成长起来的革命家、军事家,他们都是在李子洲的教育和影响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 “追求真理,救国救民”是刘志丹一生的宿愿。1925年,李子洲接到了中共北方区委的指示,要陕北派几位同志去黄埔军校学习,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刘志丹。为了给刘志丹凑齐去黄埔军校的盘缠,李子洲把自己手头仅有的几十元钱给了刘志丹。在送别刘志丹等人去黄埔军校学习时,李子洲说:“不能把眼光仅放在陕北23个县,要看外面的大世界,开阔眼界,增加军事知识很有必要。要打倒井岳秀,光搞学潮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军队,要掌握军队,要会训练和指挥军队。” 刘志丹1926年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了北伐战争、渭华起义、东征等一系列革命斗争,1936年为革命壮烈牺牲。1943年,毛泽东为他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 1925年底,谢子长在北京加入共产党,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回陕工作,李子洲指示其回安定(今子长县)继续担任民团团总,并对谢子长说,那里大有用武之地。1926年春,在李子洲的帮助下,谢子长的安定民团被改编成井岳秀部石谦团第十二连,谢子长任连长。绥师党组织给谢子长的部队派去了一大批党团员,协助其开展工作。在绥师党组织领导下,李象九、谢子长等人在石谦旅秘密建立了中共特别支部,全旅12个连有100多人被发展为中共党员,有6个连的连长均为党员,各连的班排长也大都是党团员。李象九、谢子长的部队成为我党在西北最早掌握的革命武装力量。 涵育了以杨明轩、常汉三等为代表的卓越革命教育人才 1924 年7 月,李子洲聘请杨明轩和常汉三分别任绥师教务主任和训育主任,他们“三位一体”开展革命教育。李子洲、杨明轩、常汉三在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中威望很高,被称为“绥德三杰”。在李子洲的带领下,杨明轩、常汉三特别注重组建一支得力的师资队伍。通过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刊登招聘启事,绥师很快就聘请到了云南人王懋廷、王复生兄弟,还有关中的田伯荫、韩述勋等人。这些教员大多数是从北京高等学校毕业的高材生,思想进步、学识渊博,有的在陕北乃至整个西北都是赫赫有名的学者。杨明轩和常汉三作为李子洲的得力助手,他们决心冲破旧学堂那种封建阶级的思想和礼教,改革旧的陈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秩序,设法把马克思主义课程作为学生必学的一门主课。他们对当时京、津、沪、宁等地的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努力寻找一条适合绥师的办学之路。最终确立绥师的办学宗旨为“发展青年身心、培养积极道德、注重科学教育、造就优良师资”,办学目标为“培养新的师资,改变落后面貌,要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唤醒工农劳苦大众,一起改造中国,进行革命,建立人类最科学最美满最理想的共产主义中国”。 为使更多的学生能有入学的机会,绥师将一年一度的招生制度,改为春秋季两季招生。学校号召学生利用假期,改造农村私塾,开班平民夜校,为农村文化教育作一点贡献。绥师的教员和革命青年们热烈响应学校号召,组织宣传队,深入农村,普及平民教育。通过绥师师生的革命教育,很多平民被唤醒,他们起来斗争,成为一支年轻的民众队伍。 涵育了以柳青、刘氏三姐妹等为代表的优秀革命文艺人才 从李子洲担任绥师校长开始,绥师一直都有依据现实生活创作通俗易懂的文艺宣传作品的优良传统。上世纪30年代,有一名绥师学生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柳青。1930年夏,柳青考入绥师,在校期间,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反正前后》《西线无战事》等许多进步书籍,深受启发,勇敢地参与学校的学潮斗争。柳青一直主张“要想写作,就先生活。” 他依据现实生活创作文艺作品《创业史》,直接参与了改造生活的斗争,用自己的作品推动生活的前进,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陕北的刘燕生、刘燕贞、刘燕平“刘氏三姐妹”三人均系绥师学生,并且都是出类拔萃的文艺骨干。1951年春,刘燕平去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在北上的车厢里,刘燕平确定《兰花花》《信天游》为参演曲目,最终获得大奖。正因如此,刘燕平又参加了在柏林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节,在这次世青节上,她演唱的陕北民歌《兰花花》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随后,她又随演出团到东欧八国进行巡回演出,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了《兰花花》。 此外,当时的“四师”文艺班,为新中国贡献出一批知名艺术家,比如《陕北牧歌》的导演刘斌、《北京的金山上》词作者马倬、民歌艺术家白秉权等等。在战争年代,绥师培养的大量优秀革命文艺人才,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吹响了在革命洪流中前进的号角。绥师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生活,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他们用实际行动为时代新人的精神成长抹上鲜红的底色,也造就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 |
Copyright 2015 www.ylx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615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榆林小记者 主办 联系电话:0912-3280038 电子邮箱:yl-xjz@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