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最新动态 小记者风采 主题活动 作品系列 校园采访 文明礼仪 志愿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方玉川:“马铃薯就是我的孩子”

发表时间:2022-09-09 09:50:35来源:榆林日报

方玉川在试验田里查看马铃薯长势。 延丹 摄

夏秋之季,炽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睛。而在市农科院马铃薯试验区三号园中,榆林薯类作物研究所所长方玉川正在繁忙地工作,刨开土层、查看马铃薯商品率、记录数据……

不一会儿,他的头上浸出汗珠,手上也沾满泥土,脸上却绽放笑容:“这是一块夏马铃薯品种试验田,现在到了收获季节。经过观察和统计分析,希森6号、大西洋等马铃薯品种综合条件都不错,是示范推广的‘好种子’。”

“试验田就是我的‘家’,马铃薯就是我的‘孩子’。”方玉川说。自2006年开始从事马铃薯研究以来,他一心扑在马铃薯品种选育和新技术示范推广上,用自己的努力,让父老乡亲依靠马铃薯富起来,过上好日子。

育种科研工作严谨且艰辛。春天,他精心伺弄土地,盯着每一株幼苗破土而出;夏天,他蹲在马铃薯田里,仔细观察每一块根茎、每一朵花,授粉、杂交、编号、挂牌,马铃薯生长的每一个环节都不会漏掉;秋天,他扎根在大田里,检测马铃薯干物质、维生素等指标;冬天,他定期检测储藏的马铃薯发芽、休眠期……市农科院180亩马铃薯试验田里,遍布他的脚步和汗水。

“在田里,方所长就是一个农民,成天在太阳底下晒着,在试验田里蹲着,反复对比实验数据,他就是我们的榜样。”在榜样的带动下,青年科研员高青青同样无惧风吹日晒,扎根在田间地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方玉川潜心育种科研,榆林马铃薯杂交育种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他和同事们选育的榆薯3号、4号、5号新品系,目前已完成登记前的准备工作;开展81个新品种试验示范,筛选出陇薯7号、冀张薯12号、希森6号等5个新品种;与中国农科院联合育种,提供马铃薯低代品系、高代品系等育种材料800份,培育成功3个品种;开展马铃薯脱毒技术研究应用与推广,自主掌握了马铃薯茎尖剥离技术。近十年来,他每年推广脱毒种薯种植面积180多万亩,为农民增收3.7亿元,全市马铃薯新品种覆盖率达到70%以上。

产业兴了,农民乐了,方玉川将小土豆变成农民增收大产业的努力仍毫不松懈。2019年,他担任研究所所长,研究更加深入,工作更加忙碌。研究所承担起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榆林综合试验站项目,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参与,方玉川担任综合试验站站长,双方围绕马铃薯品质提升与安全、绿色增产增效、病害防治等重点难点开展研究示范,为农民增收1.2亿元。

榆林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近年来,节水高产是摆在马铃薯产业面前的一道“门坎”。在方玉川的主持下,研究所开展毛乌素沙地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他们攻坚克难、坚持不懈,最终集成基于滴灌的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技术,2021年获得陕西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被省农业农村厅列为主推技术之一。

他还致力于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集成研究,筛选出适宜的马铃薯品种,引进适宜机型并开展研究。集成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规范,在毛乌素沙地推广91.5万亩,增收5.53亿元。

作为研究所的“大家长”,方玉川积极搭建平台,广泛开展合作,先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学院开展马铃薯水肥高效利用、病虫害综合防控以及谷子高产栽培研究,“产学研”深度融合,仅国家级层面研究项目就多达17项。

如今,榆林常年种植马铃薯260万亩,年产鲜薯400万吨,种植面积位居全国地级市第四、总产量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成为全国马铃薯生产五大地级市之一。这不仅因为黄土地土质、气候最适宜马铃薯生长,更因为有方玉川带领的研究团队,用科技推动了产业的兴旺。

十年来,从意气风发的年轻小伙,到干劲不减的中坚力量,方玉川参与中省农业科技项目6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9项、实用新型专利4件;制定发布市级地方标准11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编写学术著作8部;获得省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市劳模、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殊荣。2021年,方玉川获评榆林农业系统最年轻的正高级农艺师。

“我还要选出更多适宜榆林栽培的品种,集成更多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开展马铃薯加工、营销研究,让学术研究成果更多惠及农民、惠及家乡。”方玉川说,他将继续贡献自己的科研力量,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户,尝到科技种田带来的甜头。

Copyright 2015 www.ylx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615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榆林小记者 主办 联系电话:0912-3280038 电子邮箱:yl-xjz@qq.com

陕公网安备 610802020001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