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何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我省强化基础科学研究为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发表时间:2022-03-10 12:08:05来源: 榆林网如何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我省强化基础科学研究为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西安光机所科研人员在进行光学成像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 本报记者 张梅文/图 为解决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缺少“从0到1”原创性成果的问题,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从优化原始创新环境、强化国家科技计划原创导向、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创新科学研究方法手段、强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管理服务等7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基础科学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作为科教大省,陕西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陕西如何进一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省科技管理部门以及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 优势突出 短板明显 2019年,《科学》发表了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清江生物群的发现。这是世界进化古生物学领域一项突破性重大发现,后续研究有望填补人类对生命起源与演化的认知空白。仅在此两年前,团队有关冠状皱囊动物的研究成果,使人类对早期祖先认知向前推进了1500万年,开启人类起源研究新篇章。 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团队的成就在我省并非特例。我省基础科学研究优势突出,综合实力处于全国第一梯队,在能源、化工、装备、材料科学、航空航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处于全国前列。 陕西基础科学研究有三强:综合实力强、承担国家各类创新任务和项目的能力强、成果产出率强。全省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481家、高等院校108所,在陕两院院士69人,科技活动人员27.5万人;全省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5个,省重点实验室170个;近年来,每年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超过2000项,经费超过10亿元,居全国前6位;高水平论文数量居全国前5位。 在诸多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中,都闪耀着陕西的身影。其中,在陕科研单位研制的液体固体大推力航天发动机、箭载计算机、应答机天线网络、CCD立体相机、大尺寸钛合金结构件等成果,为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全球组网、大飞机等诸多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优势突出,短板也明显。 长期以来,我省基础科学研究优势没能充分发挥,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不够。同时,基础科学研究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政策机制等方面都有继续完善和提高的空间。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省基础科学研究的劣势和不足。比如,基础研究的‘国家队’与我省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不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发展不够,企业对应用基础研究投入不够,等等。”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探索改革 扬长补短 每年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的时候,科研人员都格外忙。现在,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相关科研人员显然“轻松”了很多。 2019年7月11日,省科技厅与这3所大学签订联合设立省科技计划项目合作协议,试点设立联合科研项目。根据协议,联合科研项目由高校充分发挥自主权,确定重点领域和研究方向,自主论证评审。 2019年,省科技厅面向全省发布了省级科技重大专项首批项目,率先在智能制造、能源化工领域启动实施,将探索和引入新的管理模式。 这些都是我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基础学科和前沿科技,发挥科技计划支持源头创新作用的尝试。 基础科学研究周期长、投入大、产出慢,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重要问题。据了解,近年来,我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申报数量增长很快,2018年达到了5000项,但只有1000项左右立项。“这个数字一方面说明我省科研人员队伍增长很快,申报积极性很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经费增长赶不上科研需求。”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将首先通过加大投入来滋养好在陕的优势科技资源。” 2019年,省级科技计划中基础研究经费接近1亿元,约占10%(全国平均约5%)。今后,我省还将稳定增加省级财政对基础科学研究支持力度,设立省基础科学研究基金。同时,通过和企业设立基础研究联合基金等形式,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科学研究投入力度。 人才是创新中最核心的因素。为了鼓励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和原始创新的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我省正在探索分类健全人才评价标准,改革创新评价方式,将对基础科学研究人才着重评价其提出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能力,以及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 我省设立了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用于支持青年科学家开展创新性研究。2019年,省杰青项目支持数量由30项提高至50项,青年项目由500项增加到1000项。 我省基础科学研究的资源90%以上集中在高校。为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基础科学研究主力军的作用,我省加快建设人才团队、布局创新平台。2018年,省教育厅出台了《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管理办法》,计划用5年时间共建设150个左右的创新团队。2018年,依托我省两所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 融通发展 释放活力 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开板。我省高新技术企业西部超导和西安铂力特位列首发开板25家企业之中。这两家企业的诞生,都源于基础科学研究与市场应用的融通。 西部超导是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产业化企业,依托研究院在稀有金属领域的基础研究突破,企业研发出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西安铂力特脱胎于西北工业大学。1995年,西北工业大学黄卫东教授科研团队开创国内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研究先河。2011年,西安铂力特正式成立,迅速成长为全国金属3D打印的行业龙头。 在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如何推动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研究以及产业化对接融通,让科技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全省上下都在探索实践。据了解,我省将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从科技计划项目布局入手,从基础前沿、应用研究到试验示范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部属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共同解决关键技术难题。 我省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制定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到21世纪中叶,要把我省建设成为引领西部、服务全国、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一带一路”创新中心,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和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团队及平台。 随着《实施意见》的出台,以及相应配套政策措施的落地,陕西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迈出了更加有力的步伐。 |
Copyright 2015 www.ylx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615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榆林小记者 主办 联系电话:0912-3280038 电子邮箱:yl-xjz@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