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总书记的鼓励,让绥德非遗传承人倍感振奋——保护传承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发表时间:2021-09-25 11:54:00来源: 榆林网秦汉名邦历史悠久,天下名州人文荟萃。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绥德县文化馆内的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考察调研。古色古香、特色鲜明、布局精巧、陈列讲究的四合院和陈列馆内,三弦弹起,民歌唱起,秧歌扭起,奏响了一曲非遗文化交响曲。
绥德文化馆内,陕北大秧歌扭得正欢。记者 吕晶 摄 总书记的到来,让馆内工作人员、非遗传承人与民间艺人们内心激动、倍感振奋,大家纷纷表示,要大力发扬和传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其丰富内涵,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
绥德非遗陈列馆。记者 庄晨阳 摄 积极保护发展民间艺术 绥德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富集,是陕北黄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千百年来,绥德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不仅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绥德汉”,更是催生了石雕、剪纸、民歌、秧歌、唢呐等精彩纷呈的民间艺术。 在非遗陈列馆为总书记全程担任向导和讲解员的,是绥德县文化馆业务干部李利娜。“总书记面带微笑,边走边看。很多陈列展品,我都还没开始介绍,总书记都能直接叫上名字。”李利娜说,自己是带着激动与自豪的心情完成讲解工作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绥德非遗项目之丰富、传承人技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集中展示当地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展示、展演和传承绥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地。 走进非遗陈列馆,首先展示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绥德剪纸,李利娜向总书记介绍道:“我们绥德现在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3项。”行至“绥德石雕”板块,绥德石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鲍武文正聚精会神地雕刻着一只石狮子。 “这狮子是干什么用的?”总书记驻足停留,关切地问道。 “这是我们传下来的吉祥物。绥德石雕工艺种类繁多,用途各异。炕头石狮在绥德家家户户都有。”鲍武文介绍说。听到鲍武文办了一个传承基地,让更多的年轻人学习石雕手艺后,总书记欣慰地点头,并连说了几个“好”字。 展区里摆放的绥德大碗唢呐,是陕北特有的民间乐器。总书记走到“绥米唢呐”板块,指着面前的展品,笑着说:“陕北唢呐跟其他地方的唢呐有什么区别?”李利娜回答道:“我们绥德大碗唢呐直径比较大,它发出来的音色是很浑厚响亮的。” 陕北秧歌来自民间,是广大人民群众和艺人们从当地的风俗习惯、性格情感中凝炼而来。总书记走到“陕北秧歌”板块,李利娜讲得生动细致,总书记听得饶有兴致,并不时地点头。 长期以来,绥德县以非遗传承能力建设为核心、以融入人民现代生活为导向,注重非遗的整体性保护和活态传承,让非遗传承、保护、创新和发展融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 在陈列馆的一层,总书记对每一块展板、每一件展品、每一张图片都仔细观看,不时停下来详细了解。他指出,绥德是黄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孕育发展了优秀民间艺术,并对当地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表示肯定。 注重传承延续历史文脉 在通往二楼的楼梯走廊处,张贴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陕北剪纸。剪纸作品中有艺人们雕刻、剪纸、吹唢呐的生动情景,有挑水务农的生产场面,还有孩子们嬉戏玩耍的热闹场景。 穿过极具陕北民俗风味的走廊,总书记来到陈列馆的二层。总书记一眼就认出了“年茶饭”板块展出的“饸饹床”,“这是饸饹床子!”总书记微笑着说。他指着旁边摆放的年茶饭食材样本一一细数,这是羊肉、豆腐、小米…… 再往前走,总书记来到“绥德平安书”板块,他指着陈列的乐器,看着头裹着白羊肚手巾、身着布衫的民间艺人李康,兴致勃勃地说:“这是三弦吧?来,你给咱来一段吧。” 怀抱三弦,腿绑甩板,陕北后生李康表演了一段现代平安书《学党史铭初心》之后,总书记笑着提议“,你再给我们唱段老的,最传统的那种。”李康又表演了一曲过去的说书词。总书记听了后连声称赞:“是这个调调,就是这个调调。” “给总书记表演了说书后,我非常激动。总书记非常关心非遗传承,并嘱咐我们一定要保护好、传承好,这更加坚定了我们传承非遗文化的信心。”李康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绥德县对一大批优秀的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辅导培养,培训了一批基层文化工作骨干和民间艺人,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厅内陈列着的泥塑作品,有身着羊皮袄的陕北老汉,正鼓着腮帮子吹唢呐;扭着秧歌的陕北夫妇迈着十字步,喜笑颜开;蹲在硷畔上的老爷爷抽着旱烟,眯着眼睛望向远方……总书记对陕北泥塑兴趣浓厚,不时问起制作工艺。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绥德民歌县级传承人薛林才唱起陕北民歌,声音雄浑、余音绕梁。听完后,总书记用陕北方言夸赞:“可好听咧!” 近年来,绥德县组织非遗项目参加竞演活动,宣传绥德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让本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走出去。剪纸、秧歌、石雕等非遗项目频频在国际、国内大型展会中亮相获奖,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非遗热”,让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了起来。 在陈列馆的二层,来到展品前,总书记驻足凝视,细细端详。总书记强调,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大力发扬满足人民需要 随着总书记走出二层陈列馆,四合院里锣鼓喧天。身着陕北传统秧歌服饰的队员们正欢乐地扭着陕北秧歌。彩扇翻飞,旱船轻划,一场大秧歌扭得酣畅淋漓,扭得热火朝天。 总书记下楼梯的时候询问:“你们陕北的秧歌哪里最正宗?” “我们绥德的秧歌是最地道的,绥德的秧歌参加了好多次国家级的重大演出活动。”李利娜介绍。 总书记刚走到院子,秧歌表演就结束了,总书记笑着说:“你们咋停了,还没看够呢。”听到总书记和蔼亲切的话语,秧歌队员们更用心、用情、用力地表演起来。 今年70岁的郝文生是陕北民歌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伴随着鼓点,他扮的赶驴人诙谐风趣,把挥鞭、扬蹄、过河、上坡、卧驴、打滚等动作模拟得惟妙惟肖。 “多大年龄啦?什么时候开始扭秧歌的?”总书记走到郝文生面前,关切地问道。 “总书记非常平易近人,很和气。我给总书记汇报,我从小就爱唱民歌,爱扭秧歌,赶上党的好政策,脱贫致富奔小康,所以扭起秧歌就越扭越有劲儿、越扭越带劲儿、越扭越红火了!”讲起见到总书记的情景,郝文生激动万分。 “你们的非遗传承工作是如何开展的?普及到什么程度?”总书记又问。 “我们的非遗传承工作是每周都有活动,每月都有培训。我们还鼓励乡镇举办各具特色的民俗节庆文化活动,以传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文化。目前在绥德,非遗文化已经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乡村,扭秧歌也成为绥德人每天锻炼身体的文化娱乐活动。”绥德县文化馆群文辅导员任艳详细介绍。 绥德县文化馆群文辅导员武文杰说:“听了总书记的话,我内心很受鼓舞,我们一定深入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的基础上创新开展非遗传承工作,把这项工作做活做火,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 目前,绥德县公布命名县级非遗传习所和传承基地共55个,其中18个拥有基础专业配置,能够自由开展本专业的传习活动,每个传习基地平均每年开展宣传推广展示活动20多次,受益人数达1000人左右,为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奠定了基础。 绥德县文化馆内四合院的墙壁上,“百姓文化,艺术之家,扎根生活,服务群众”十六个字格外醒目。在陕北绥德这处院落里,总书记亲切的问候,真挚的笑容,以及对非遗文化的珍视,让所有人内心温暖,充满力量。 |
Copyright 2015 www.ylx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615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榆林小记者 主办 联系电话:0912-3280038 电子邮箱:yl-xjz@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