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最新动态 小记者风采 主题活动 作品系列 校园采访 文明礼仪 志愿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中共榆林市委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奋力谱写榆林新时代追赶

发表时间:2020-09-02 09:34:00来源: 榆林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决定》,科学谋划榆林“十四五”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奋力谱写榆林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更好地支撑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现制定如下意见。

一、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统领新时代榆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一)深刻认识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期间,提出“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总体目标和“五项要求”,希望新时代陕西要有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勉励陕西广大干部只争朝夕、真抓实干,体现了总书记对陕西发展的系统思考和深刻洞察,为陕西新时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思想武器、注入了强大动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陕西的具体化。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的要求,也是榆林发展的总遵循、引领各项工作的总纲领。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统领榆林发展全局、谋划未来蓝图、推进各项工作,深刻认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牢牢抓住榆林迎来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窗口期的重大历史机遇,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谋划好榆林“十四五”及更长时期的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重大事项,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榆林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动榆林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二)深入领会精神实质。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体现着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彰显了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根本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深化改革开放的信心决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精神、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立场和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全市上下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作为长期重大政治任务,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准确把握理论意义和实践要求,自觉以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使把握大势更加准确、发展视野更加开阔、战略目标更加清晰,通过规划、决策、执行等环节,深层次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题,加快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真理力量。

(三)全面贯彻省委《决定》。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决定》,全面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细化落实了“总体目标”和“五项要求”,体现了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政治担当。全市上下要对标重要讲话校准思想坐标,围绕落实省委《决定》激发行动自觉,既立足当前抓“六稳”“六保”,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着眼长远抓“五项要求”落地落实,坚决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在榆林大地变成美好现实。

(四)牢牢把握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持续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领导,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净化政治生态,以高质量党建保障高质量发展。

——坚持新发展理念。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持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迈向高收入阶段,努力让全体榆林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保促稳、稳中求进,把握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基本趋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坚持改革开放。驰而不息推进改革,以改革的办法化解难题、激发活力,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深度融入国家大战略,在“双循环”新格局中加快对内对外开放,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更高质量发展。

(五)明确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刻把握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律,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中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创建国家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为牵引,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 

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主线,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以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为动力,打造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全面提升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更好地支撑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加快建设“迈向现代化的资源型领航城市”,奋力谱写榆林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创新驱动成为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建成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全市人文环境、生态环境、营商环境、开放环境、创新环境大幅改善,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到2030年,建成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到2035年,建成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比肩沿海发达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现代化的资源型领航城市,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态优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局面全面形成。

二、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创新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唯一出路。以创建国家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为牵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引领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六)构建具有榆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多产业融合、全产业链布局,推进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能化主导、集群发展、多极支撑、高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终端化。高水平推进“三个转化”,深化“12363”战略,谋划建设一批千亿级煤化工全产业链项目,打造万亿级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坚持“用煤先取油”,加快形成以煤炭中低温热解为先导的特色煤化工产业链,一次布局高端合成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煤基聚酯、可降解材料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链。强化规划管控和产业发展清单引导,推动煤化工向榆神地区集中、煤电向神府地区集中、先进制造业向榆横工业区集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向高新区和科创新城集中,推动榆神工业区、锦界高新区一体布局、一体发展,培植产业生态、促进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落实“五个一体化”要求,建立智能高效供应链体系,着力提升化工园区承载能力、配套服务能力和安全运维能力。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厚植基础优势,引进领军企业,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镁铝合金和化工新材料基地,培育煤炭采掘、化工专用设备、氢能汽车、节能环保等装备制造业,打造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依托空域和地域资源优势,统筹推进靖边无人机测试基地、海则空天小镇、定边飞行试验基地、空港生态区临空产业园、榆林高新区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园建设,建设全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打造智能无人系统产业集聚区,培育壮大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和航空航天产业。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加快布局5G网络、超算中心、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体系,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积极发展生物医药、大健康、轻纺等产业。扶持发展中高端劳动密集型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多式联运、“公转铁”步伐,引进培育龙头物流企业,建设综合性物流园区和大宗商品、农产品、羊毛绒制品、煤机装备等专业市场,设立东部地区商品榆林中转仓,健全县乡村三级网络配送体系,打造区域物流枢纽。以能源金融为核心,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在榆设立功能性总部、区域总部,进一步加大上市公司培育力度,加快建设金融服务集聚区,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支持发展电子商务、科技信息、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商贸会展、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围绕“互联网+”培育文化创意、数字娱乐、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提升体育休闲、医疗康养、家政社区等生活性服务业供给质量。引进一线轻奢品牌、休闲品牌等区域总部,支持大型商贸综合体、高品质商业步行街建设,培育高端消费市场,打造区域消费中心。

(七)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战略。以创新引领转型、以人才引领创新,坚持产业引才、平台聚才、项目育才、环境留才,打造创新高地、人才洼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能源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数字产业、生物产业和现代农业等领域,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产业创新示范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高新区“引擎加速”计划,支持榆林高新区、科创新城深化科技对外合作,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府谷、神木、榆阳高新区提档升级,增强集聚创新资源、承载高技术产业的能力。实施柔性引才计划,出台国内最优招才引智政策,加快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人才环境。设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开展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推行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揭榜制”,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和潜能。“十四五”末R&D支出占GDP比重力争达到全省领先水平。

(八)创建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顺应全球能源发展新趋势,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突出关键技术突破与试验示范,创建以能源技术革命为引领,协同推进能源生产、消费和体制革命的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突破煤制芳烃、粉煤热解等关键技术,推动煤油化工耦合、煤化工与氢能融合,布局一批煤制油、一步法制芳烃、“液态阳光”等示范项目,实现化石资源高效利用和千万吨级油气资源替代,建成国家清洁能源供应地。突出氢在多能互补和多能融合中的枢纽作用,加强氢能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一次布局氢能生产、储运、消费及装备制造完整技术链和产业链,打造千亿级氢能产业集群。围绕构建电氢能源体系,加快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实现高碳城市低碳发展。强化与中科院战略合作,争取国家布局能源国家实验室,集聚一批能源化工顶级研究机构和高端人才,打造全国能源化工技术创新策源地和多能融合集成创新示范基地。

(九)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科创新城。坚持世界眼光、一流标准,严格规划管控,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力争成为国际知名的科创基地。引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分支机构,支持榆林学院建设开放式大学,加快建设一批院士工作站、创业孵化中心和人才公寓,打造创新高地、人才洼地。坚持顶级团队规划、政府主导开发,合理把握开发节奏和时序,强化空间布局、产业准入等方面的刚性约束,打造创新之城、智慧之城、生态之城、文化之城、未来之城,彰显现代城市风貌。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科创新城加快建设的若干意见》,赋予科创新城最大改革创新自主权,为全市科技创新、用人制度、园区改革、对外开放、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等探索经验、作出示范。

(十)建设全国知名的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突出规模化、绿色化、品牌化、智慧化,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做大做强山地苹果、蔬菜、羊子、马铃薯四个百亿级主导产业,做精做优小杂粮、中药材、红枣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构建“4+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适水种植、量水生产,统筹生态建设与高效旱作农业发展,积极推广智能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优化发展草食畜牧业、草产业和精尖特中药材等高附加值种植业,打造黄河流域旱作农业示范基地。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一批全产业链型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一县一园”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农业机械化,建立专业市场及配套的冷链、信息、追溯等服务平台,整合组建羊子、蔬菜、红枣、苹果等综合服务中心,提高农业支撑保障能力。

(十一)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做好应对较长时间外部环境变化和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准备,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稳住经济基本盘,巩固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围绕“两新一重”、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争资争项,持续抓好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十四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过万亿元。切实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不断提升服务业品质,激发本地消费潜力,“十四五”末服务业占比超过35%。坚持底线思维,加强风险研判,完善调控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落实《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找准生态承载与资源开发的平衡点,确保治理强度始终大于开发强度,推动生态系统良性永续循环,构筑黄河中上游生态屏障。

(十二)构建生态治理新格局。坚持“北治沙、南治土、全域治水”,围绕“六区一河一湖和城镇体系”分类施策,形成统筹山水林田坝草沙、协同地上地下的系统治理立体治理新格局。实施科学治沙,围绕生态的系统性修复,持续加大封山禁牧力度,统筹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低效林改造、碳汇林建设、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等重大生态工程,因地制宜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实现从防沙治沙到养沙用沙,推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增强水土保持能力,以小流域为单元建设淤地坝体系,统筹实施病险淤地坝加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黄土沟壑区拦泥减沙等工程,从源头上减少黄河泥沙输入。坚持“外引、内调、节水、治污”八字方针,构建市域一体治水新格局。突出王圪堵水库调配枢纽作用,重点实施东线马镇引黄工程、西线盐环定扬黄提升改造工程和王圪堵水库到靖边供水工程,调整优化中心城区水源,实施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科学利用矿井疏干水,构建“东线引黄+西线引黄+王圪堵水库+矿井疏干水”的骨干供水体系。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整治无定河、窟野河、红碱淖等重要河流、湖泊,营造健康安澜河湖环境。

(十三)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从严划定生态红线,构建生态优先、布局科学的绿色发展格局。出台风积沙区保水采煤、油气绿色开采等地方标准,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创建国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构建从开采到转化到尾气废渣综合利用“吃干榨净”的全产业链,支持榆横工业区、榆神工业区、靖边能化园区等创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全国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健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等总量管控,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建立健全排污权、碳排放权和用能权交易制度。出台管理条例,建立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全程分类管理系统,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积极打造“无废城市”。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公民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践行绿色出行、绿色消费。

(十四)系统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严禁在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临岸1公里范围内新建“两高一资”项目及相关产业园区。持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加快采煤沉陷区、废弃露天煤矿、油气开采区等综合治理,支持大柳塔打造矿区生态修复治理标杆,积极创建黄河流域矿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试点市。设立全市生态保护专项奖补资金,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奖补力度,在子洲、清涧、吴堡等生态功能县实施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计量,逐步推进综合生态补偿标准化、实用化。实行更加严格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提高生态环境违法成本。

(十五)全面强化环境污染治理。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清废保卫战。科学编制、严格执行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确保空气质量全面达标。按照园区化、规模化、链群化的要求,加快兰炭、小火电、金属镁等重点行业提标改造,限期淘汰落后产能,彻底解决“散小乱污”的问题。加快散煤治理,2021年中心城区全面禁煤,“十四五”末县城、重点镇全面禁烧烟煤。打好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业污水治理攻坚战,精准治理乡村支流排污口,确保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突出资源开发等重点区域排查整治,坚决遏制固废、危废非法转移、倾倒和利用。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严控化肥、农药、农膜等污染。

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构筑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坚持向改革要动力、以开放激活力,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持续提升城市影响力,全面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

(十六)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尊重客观规律、顺应城镇化大势,适时研究启动行政区划调整,推动城镇体系合理布局,构建“‘大榆林’城镇圈+副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新型农村社区”的新型城镇化体系。顺应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主要发展要素载体的城镇化新趋势,超前谋划、适时推进、组团式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榆林”城镇圈,推动榆神、榆横、榆佳一体化,加快佳县撤县设区,适时启动榆—神、榆—横—靖、榆—米—绥等城际铁路,打造“大榆林”1小时经济圈。坚持市区一体规划建设中心城市,推进榆阳区、榆林高新区、横山新区、科创新城、空港生态区规划“一支笔”,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辐射带动力。发挥县城的主要载体作用,加快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挡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推进县城智慧化改造,不断提升人口集聚能力和承载能力。推动靖边、绥德撤县设市,支持府谷、定边建设省域交界重要节点城市,支持府谷高新区、神木经开区、定边工业新区等建成城市新区。科学有序推进撤乡并镇、合村并居,重点沿长城、无定河布局城镇带,逐步推进白于山区、黄河土石山区等生态脆弱地区退人还山还林。

(十七)建立市域一体发展新格局。突出资源禀赋、空间区位、历史人文等特色,推动北部“榆神府”创新发展、西部“定靖横”突破发展、南部六县绿色发展,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新布局。榆阳区要在最具影响力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神木市要率先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靖边县要提升带动西部城镇化水平,绥德县要支撑带动南部县民生保障水平。建立市域一体发展新机制,出台区域差别化考核体系、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和要素调配机制,设立市域协调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区域差异化、协同化发展。支持跨区域合作,发展飞地经济。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完善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地钱挂钩”政策,健全主要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公共资源的机制,推动人口向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集聚和梯级转移,“十四五”力争实现人口回流。

(十八)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实施“交通强市”战略,推进公、铁、空一体化发展,打造多式联运、立体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不同运输方式间“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建成榆阳国际机场,加快建设府谷、定边民用机场和神木、靖边通用机场,逐步开通到达国外重要城市航线,加密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等主要航空枢纽的航线,打造西部国际航运节点城市。规划建设一批低空通用机场,大力发展无人机物流、低空旅游。加快推进包海通道延榆鄂高铁,争取延安—太原高铁过境中心城区,推进青银新通道太榆银高铁、京银新通道忻榆银高铁进入国家规划,构建中心城区“十字型”高铁枢纽。改造提速西榆动车延榆段。完善省级高速公路网,推进国省道路升等改造,全面提升县城之间、县城与重点镇之间路网等级水平。推动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建设连接重点矿区、园区和企业的铁路专支线网,开辟直达沿海地区的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全市大宗货物铁路运输比重达到60%以上。“十四五”期间,形成国内省会城市3小时到达,京津冀、成渝等城市群2小时到达的交通圈。

(十九)提升文化影响力。文化是城市核心竞争力。坚决守好精神标识和文化遗存,高水平保护长城、石峁、统万城和清坪堡等重要遗址,高标准推进榆林卫城保护,保护传承陕北民歌、陕北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历史文脉。深入挖掘陕北文化、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建设具有榆林特色的博物馆体系,打造重要文化地标,高水平建成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凝聚社会共识、化育城市精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深化移风易俗、厉行节约等主题活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深入推进书香榆林建设,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群众生活质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加快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策划沿长城、沿黄、转战陕北三条精品旅游线路,打造靖边龙洲丹霞、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明长城三十六堡、沿黄“1号公路”等龙头景区、文旅综合体,主动融入周边旅游圈,建设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发展文创楼宇经济,培育文化创意设计、影视开发等新业态,招引知名文化企业,引进一流团队创作精品力作,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打造榆林城市文化标识和对外传播符号,加大榆林文化形象宣传推广力度,全面提升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围绕制约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根本问题,推进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改革,加快建立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加强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推进土地、资本、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资源型产品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坚定不移推进煤炭矿业权清理整顿、电力体制改革、煤炭转化引导基金等关键性改革,建设全国性能源化工产品交易中心,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试点三项改革,整市推进“三变”改革,探索“联股联业、联股联责、联股联心”新机制,解放农村土地生产力,推进农民进城、企业下乡,加快农村土地规模化企业化经营。刀刃向内推进“放管服”、工程项目招投标、信用体系建设等重点改革,有效解决围标串标、非法阻工等突出问题,打造全国领先的营商环境。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做好重大改革统筹衔接,最大限度提高改革整体效能。

优化所有制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支持能源领域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市属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榆能集团主板上市,进一步提升国有经济竞争力。鼓励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建立健全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彻底破除市场准入、审批许可、招投标等方面的隐性壁垒,打造民企、国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增强民营企业投资的信心和决心。放手放胆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大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力度。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到“十四五”末,非公经济占比超过50%。

(二十一)全面加快对内对外开放。顺应国际国内“双循环”体系新形势,建立多层次开放平台,构建内外并重的开放新格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打通“西安—榆林—二连浩特”中欧班列大通道,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打造陕西向北开放门户。持续推动榆林国际航空口岸建设,加快设立综合保税区、海外仓、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内陆无水港和陕西自贸区协同创新区,加快“四位一体”口岸专属区建设。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提升榆林煤博会的国际影响力,构建“会、展、节、演、赛”全业态的大会展格局。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抢抓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机遇,争创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深化呼包银榆、扬榆协作等区域合作,融入呼包鄂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支持陕蒙大乌合作试验区建设。理念技术学习国际国内一流水平、体制机制借鉴沿海地区先进模式,加快引进国际国内先进技术、一流企业、高端人才等,形成融入国内市场大循环、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建设幸福和谐榆林,全面提升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水平

坚持市域一体、全域统筹,构建全生命周期、大健康格局、终身学习型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全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十二)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从解决绝对贫困转向瞄准相对贫困、把临时性帮扶政策转成常态化支持政策,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改善农民生活。高质量完成现行标准下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做好返贫风险户、边缘户常态化监测,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全部兜底保障。健全精准脱贫长效机制,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持续推进治本之策,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推广羊产业扶贫、园区式带贫等扶贫带贫模式,优化光伏扶贫收益分配,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完善多元就业扶贫格局,确保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加强常规性、普惠性和长效性民生建设,不断缩小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不断提升劳动力素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合理确定面向现代化的农村居民点布局方案,梯次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镇、村)建设。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做好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建设一批美丽宜居乡村。

(二十三)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加快实现“七有”目标。补齐“幼有所育”短板,建立3岁以下婴幼儿托幼服务体系,“十四五”基本实现托育服务供需平衡。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提升学前教育普惠优质水平。提升“学有所教”质量,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立教职工编制市域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机制,深化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各级各类学校布局合理的教育体系。以职业教育为重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好市老年大学。以师德师风建设和教育环境治理为重点,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鼓励和规范社会办学,积极引进国内外品牌教育集团、教育团队,打造区域优质教育高地。提高“病有所医”水平,建设“国内一流、西部领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实现市县紧密型医联体、县镇紧密型医共体、镇村一体化全覆盖,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出台公立医院编制人事管理办法,实行公立医院编制总额备案管理。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省级以上水平医学重点专科,全面构建智慧医疗体系,大力振兴中医药事业,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办好全国十四运会和省十七运会,打造一批全国精品赛事,支持建设足球、排球、羽毛球、水上运动等国家体育训练基地,新增一批城市体育公园,推动中心城区和县城全部建成15分钟健身圈,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完善“劳有所得”机制,以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为统领,以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为抓手,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职工、退伍军人等就业创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建立“老有所养”体系,适应老龄化需求,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养老设施,“十四五”期间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互助幸福院覆盖率均达到80%以上。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有效共享和无缝对接。加大“住有所居”保障,高度重视房地产调控,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积极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确保房价保持在合理水平,以低房价收入比提升城市吸引力。强化“弱有所扶”覆盖,坚持目光向下,重点做好空巢、孤寡老人的养老保障和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的基本保障,把各类处于生活窘境和发展困境的群体纳入保障范围,坚决兜住底线。及时回应民众关切,持续办好民生实事,动态补齐民生短板,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十四)持续增强民生保障能力。坚持把民生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谋划、布 局 和 推 进 ,落 实 民 生 支 出“ 两 个 80%”,调整完善转移支付体系,增强县级 财政保障能力,推动民生发展从重硬件向 软硬件并重、从覆盖户籍人口为主向覆盖 常住人口转变、从重点解决现实困难向引 导预期转变。在各类规划修编审批、重大 项目谋划布局、财政资金安排等方面优先 支持民生发展,在目标责任考核中加大民 生指标权重。以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 障碍为着力点,实行经费人员、设施布局和 服务体系建设市域统筹,实现“钱随事走、 编随人走”,促进民生发展与人口布局、与 可供财力、与人民诉求相匹配。

(二十五)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市场,建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形成榆林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模式。坚持把安全放在社会治理首位,加快“雪亮工程”建设,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严格公正司法,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大环食药监管力度,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榆林、法治榆林,“十四五” 末“两率一度”进入全省前列。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快标准化社区建设,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筑牢社会治理第一道防线。加快解决停车难、物业乱等老大难问题。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六、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四支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层层压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委监督责任,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抓好领导班子、干部队伍、人才队伍、企业家队伍建设,持之以恒正风反腐,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十六)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行动上,确保榆林的重大战略、重大任务、重大工作都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部署和落实。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深刻汲取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教训,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常态化推进落实情况“回头看”,经常性研判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生态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的风险,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坚决避免具体问题演变成政治问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培厚良好政治生态土壤。

(二十七)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增强整体功能,选优配强党政正职,优化年龄结构,改善专业结构,完善来源、经历结构,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合理配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领导干部队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把好选人用人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用好用活“三项机制”,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积极探索干部初始提名权,加强干部八小时之外管理,贯彻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各项制度,搭建人才平台,抢抓机遇引进高端人才,加强离退休干部“银龄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引才、聚才、用才、留才”的环境。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把企业家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推动企业家队伍梯队建设,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构建企业家政策服务体系,完善支持企业家成长机制,培育弘扬企业家精神,积极打造一支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的企业家队伍。

(二十八)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贯彻落实《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推动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纪委监委监督责任贯通联动、一体落实。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定不移纠正“四风”,集中整治“庸懒散慢虚粗”,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积极为基层减负,持续开展“新政风、新民风、新家风”建设。坚决肃清赵正永流毒和恶劣影响。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反,紧盯“关键少数”、重要岗位,严肃查处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收敛不收手,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后仍然不知敬畏、挑战党纪国法的腐败案件;严肃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相互交织的腐败案件;严肃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持续整治民生等领域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严肃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落实制度治党的要求,补齐思想教育、权力规制、监督制约、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短板,运用身边的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把监督跟进到履职、用权的具体事项、关键环节,探索标本兼治、源头治理有效路径,加快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

七、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奋力谱写榆林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二十九)加强学习,提高本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使各级干部的思想、能力、行动跟上党中央的要求,跟上新时代追赶超越的步伐。坚持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遵循客观规律,把握大势方向,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切实增强工作本领。深入调查研究,落实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用好蹲点调研、解剖“麻雀”的方法,使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集中民智、体现民意、反映民情。坚持以学促知、知行合一,紧扣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在工作实践中增长才干,在破解矛盾问题中提升能力,使自身综合素质与新时代追赶超越的要求相适应,以过硬的本领坚决扛起榆林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重任。

(三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坚持不断解放思想,持续深化市情认识,勇于打破僵化思维、摆脱路径依赖,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自觉在发展全局和战略层面思考谋划工作。组建专家智库,完善重大战略、重要规划、重大项目聘请院士级专家参与的决策模式,以战略研究提升决策水平。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强化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胆识,直面矛盾问题,勇于攻坚克难,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形成允许改革有失误的鲜明导向,用改革创新的思维和办法推进工作、推动发展。创新用人机制,大胆地用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坚决调整不作为慢作为的干部,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营造干事创业、担当尽责的浓厚氛围。

(三十一)夯实责任,真抓实干。坚持以上率下,夯实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落实责任,“一把手”主动肩负起推动榆林改革发展稳定的重任,从方案制定、人员组织、政策落实到政策配套、督查推动,全程主导,一抓到底。全面对标新目标新要求,细化任务清单,落实到单位、具体到人头,以 “钉钉子”的精神推进各项工作落细落实。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贯彻落实的工作指导,掌握进展情况,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和督查,确保每年取得新进展、见到新成效。

(三十二)树立导向,凝聚合力。充分发挥目标责任考核“风向标”作用,把用人与干事统一起来,完善体现榆林新时代追赶超越的干部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机制,严格落实奖惩,以正向激励树导向,以严肃问责立规矩,让广大干部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各项工作。加大宣传思想工作力度,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各方面的积极性,更好发挥人大、政协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代表人士以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众志成城、勠力同心,奋力谱写榆林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Copyright 2015 www.ylx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615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榆林小记者 主办 联系电话:0912-3280038 电子邮箱:yl-xjz@qq.com

陕公网安备 61080202000158号